中文版ENGLISH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国家治理论坛 :“大数据与治理创新”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举办“大数据与治理创新”线上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党校等科研学术机构的数十位中美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了大数据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通过大数据进一步推进治理创新以及中美在数据治理上的差异等有关问题。

  因为北京与纽约的时区差异,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时间段举行,即北京时间9:00-11:00和21:00-23:00。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凯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 Janow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图1:田凯副教授主持早场会议

  王浦劬教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中美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回顾了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合作的历程,指出,过去五年来,中美学者围绕着治理创新、政府创新、政府治理与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讨,深度开展了中美的比较研究。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与统一化,数据治理正在成为实现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并引发了广泛的治理变革。为此,本次“大数据与治理创新”的学术讨论,应该能够更好地加深与会学者对数据治理的认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本次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也使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们对数据治理具有别样的切身体会。他期望,本次学术讨论能够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中美数据治理的实际情况,同时,期望下一次双方的研讨会能够回到线下举行。最后,王浦劬教授对筹备本次会议的中美双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图2:王浦劬教授致开幕辞

  Merit Janow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推动本次会议召开的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及其工作人员表示感谢。Merit Janow教授高度肯定了“大数据与治理创新”的会议主题,并认为这对当前的中美两国而言非常关键。她认为,受国内政治与地缘政治的挑战,数字化转型在世界各地都在蓬勃发展,与之相伴生的还有许多科技企业。在美国,有关如何对数据进行更好管理的问题受到广泛讨论。一方面,数据的治理创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数据治理所引发的对个人隐私的担忧也不容忽视。她指出,当前有关数据的治理与创新,全球并没有统一的框架,这也为比较中美之间的差异与互通提供了基础。Merit Janow教授期望学界的交流与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够推进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也期待大家在疫情结束后能够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一步推进讨论合作。

图3:Merit Janow教授致开幕辞

  此后,会议进入第一场研讨。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毕克管理中心主任William B. Eimicke以“ Big Data and the Case of Indian Innovation in Governance ”(印度治理创新中的大数据)为题,阐述了印度政府、特别是莫迪总理推动的“数字印度”与“数字高速公路”计划运用数字技术改善推进印度治理创新的方式。他特别说明了印度政府推广的“生物信息识别卡片”将印度十几亿居民的医疗、贷款、银行账户甚至选举联系一处的方式,他认为,这种卡片拓展了印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并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商学院吕文栋教授以“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为题指出,国家治理本质上是实现决策最优化的问题,而大数据主要是促进国家治理中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对于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灾害等结构不良问题,不应过分迷信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引,而系统论与综合集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系统与全局的角度认识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哥伦比亚大学国家与公共事务学院客座教授Zach Tumin以“ Police Reform Issue in the USA at the Local Level ”(美国地方警察系统改革)为题,分析了当前美国地方警察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当前美国地方警察系统面临犯罪率攀升、部分地区游行示威活动与暴力行为激增以及内部执法方式老旧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为此,他从技术、管理与组织层面对美国警察系统当前需要进行的改革提供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丁副教授宣读了他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李卓合作的论文“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他们以“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切入点,分析了数据治理在我国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再向其它领域推广扩散的机制。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Ester R. Fuchs以“ US Voting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esidential 2020 Elections ”(2020总统大选视角下的美国投票系统)为题,从美国2020总统大选中的选举机器、选举设备、投票系统与计票软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数据安全如何保障民主选举程序的公平性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央党校政治与法律教研部讲师李锋博士以“网络问政的替代效应:基于地方官员视角的实证分析”为题,通过对中国东西部六个地市多层级的党政部门的公务员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指出,公务员对网络问政的态度受到其工作中接触公民的频率、年龄、所在部门以及是否担任领导职务等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基层行政部门中与公民大量接触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往往会不太重视网络问政这一形式。

图4:早场会议发言人

  早场会议,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田凯副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总结,他同时再次感谢与会学者的报告。

  晚场会议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孙哲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黄璜副教授以“中国数字政府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为题,提出中国过去数十年的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一种将多层级、碎片化的庞大国家治理体系整体连接起来,并形成系统性治理能力的政策构想与技术方案。他就此总结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特点:从信息化到治理现代化、从领导、工程与服务“三角”结构到地方大数据统筹机构、从“往上收”到“向下放”、从“用数字治理”到“对数字治理”以及从分散化到平台化。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系主任孙哲教授以“ Political Trends in American Government Reform ”(美国政府改革中的政治趋势)为题,分析了当前美国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趋向。他认为美国当前治理存在有亟需克服疫情与恢复经济、政治极化、社会撕裂以及内化的文明的冲突等四大问题。根据这四个问题,孙哲教授提出了美国政治发展的六个趋势:第一,由于财政赤字,美国两党会在争夺财政上进一步争斗;第二,是围绕着增税与减税的问题,两党的税务之争会加剧;第三,美国的政党认同可能将取代国家认同,造成对强人政权的呼唤;第四,社交媒体的崛起,可能将导致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价值观的鸿沟;第五,族裔矛盾更加复杂,文明的冲突进一步内化;第六,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政治产生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Brian Kennedy教授以“ Zero Interest Rat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to Build Infrastructure in the USA ”(零利率与美国政府借款建设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为题,探讨了在美国社会利率长期下降的背景下,政府是否会加大建设基础设施的问题。Kennedy教授展示了美国从1980年至2019年的利率变化,显示美国在过去四十年内利率处于持续下降水平,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利率降到历史最低点。然而,低利率并没有引发美国联邦政府采取大规模借贷以投资基础设施,他认为,这是由于美国联邦制度的设置与两党执政的地域分布,基础设施往往是由各州去推动的,这也约束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上的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孟天广副教授以“ Governing China in Digital: The Progress and Drivers of Digital Government in Chinese Cities ”(数字化治理中国:中国城市数字化治理的进展与驱动力)为题,分析了新兴技术对政府治理能力具体产生的改变,以及应当如何对当前中国不同地方政府的数字治理能力进行评估。他提出“数字化国家能力”概念,认为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发展,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基于数据产生的新的国家能力。此后,他以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治理效果与治理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建构了评价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数字发展指数并对全国各省市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孟天广副教授认为,数字化国家能力的建构应当超越纯粹的技术范畴,强调数字治理的生态,应将数字治理视为集体赋智的过程,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郭凤林博士以“冷战后美国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演变特征——基于《华盛顿邮报》的大数据文本分析”为题,采用“高频次提取”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华盛顿邮报》的“editorials and opinions” 时评板块,1991年至2020年的60781篇文章进行分析,检验冷战后美国主流媒体中是否存在有意识形态倾向,并分析意识形态倾向的具体表现。她对于相关文章中有关“移民”议题进行了文本分析,就此指出,冷战后的美国主流媒体依然更加关注政治议题而不是经济议题,且许多政策问题会被政治化,而这些议题中的意识形态性,受到政党政治的高度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Adam Stepan以“ Zoom Boom in US Education :Local State and Private Schools ”(美国教育中的“Zoom”热:地方公立与私立学校的线上教育)为题,介绍了美国高校运用数字工具进行线上教学的尝试与创新。他提出,在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下,线上教育扮演的角色日益关键,如何进一步提升线上教学的体验十分关键。他就此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线上教学的创新形式,例如广泛开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为任课教师提供更加良好与先进的线上教学环境等。

图5:晚场会议发言人

  在互动环节,与会的旁听学者就政府的公共数据公开、数据收集与公民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以及运用大数据进行学术研究等,向参会学者提出了问题,参会学者对此作出了一一回答。

  在学者发言和评议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系主任孙哲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副教授分别致论坛闭幕辞。

  孙哲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果,认为中美学者在大数据与治理创新问题上具有相当多的共识。孙哲教授提出,尽管当前中国在数据治理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也需要认识到数据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他提醒道,关注数据与治理创新应当“不忘初心”,在方便人民生活的民生领域,数据收集与平台打通应当加快,而在妨害个人权益的领域,数据采集则需要更加谨慎。他也期望中美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图6:孙哲教授致闭幕辞

  张长东副教授感谢所有与会代表的精彩发言。他提到,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也许需要“数字政府论”。他认为,这次论坛聚焦中美在数据治理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议题从城市治理到民主选举,广泛而充分地说明了本次论坛主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后,他衷心感谢与会学者的坚持,期望之后的会议能够在疫情结束后进行面对面交流。

图7:张长东副教授致闭幕辞

  至此,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