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ENGLISH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地动态

“政府创新与高效能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1年10月22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政府创新与高效能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因双方的时区差异,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时间段举行,北京时间上午8:00-10:00和晚上20:00-22:00。会议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研究中心主任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托尼·赛奇教授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会议经过多次协商调整,终于以线上形式举行。他非常感谢双方的专家学者能够参加此次研讨会,希望通过交流讨论,能够加深对中美两国在地方治理创新方面的理解,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图1:托尼·赛奇教授致开幕辞

王浦劬教授对参与本次会议的中美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当今世界发展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如何通过政府创新实现高效能治理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问题。因此,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继续推动中美两国在政府治理与创新路径方面的交流,拓展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为实现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他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开端,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内容,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交流渠道和平台。

图2王浦劬教授致开幕

第一场主旨发言阶段,王浦劬教授以“中国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相互关系研究——基于C、N和B市的社区案例分析”为主题,分享了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他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当前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的空间,此后,他基于典型案例分析,主张采取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融合路径,以更加精细化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保障社区治理中的党建引领和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的良性互动。

马萨诸塞萨默维尔市市长约瑟夫·科塔(Joseph Curtatone)作题为“以数据推动社区改革与政府转型(Driving Community Change and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through Data)”的演讲。他分享了作为萨默维尔市市长开展政府创新与绩效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思考。约瑟夫·科塔指出,在价值层面,政府要以公民为导向,思考所做的创新是否有价值;在操作层面,政府可以利用数据来实现政府创新、改善公共服务、改进政府治理绩效。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燕继荣教授以“中国政府贫困治理的机制创新”为题,分享了中国的脱贫攻坚的独特机制。燕继荣回顾了现有贫困理论与反贫困路径,总结了中国贫困的特点和中国反贫困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他从成立专门反贫困领导机构、举国扶贫、对口支援等五个方面着手,系统梳理和总结阐述了中国政府贫困治理的机制创新。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讲师罗伯特·贝恩(Robert Behn)就“创新复制的困境(Innovator's Replication Challenge)”分享了其研究成果。罗伯特·贝恩总结了实现创新复制可能的益处和难点,结合案例分析指出,创新的复制实际上相当困难,因为创新不仅涉及技术,更重要的是涉及公民对创新措施的接受程度。他提出实现创新的建议:第一,时刻以创新使命及其整体性目标为导向,开展创新实践,避免落入“盲人摸象”的困境中;第二,深入分析创新有效运行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学习创新经验、模式并开展创新实践。

图3:分论坛一发言人

第二场主旨发言阶段,纽约市长办公室经济机遇部常务副主任卡森·希克斯(Carson Hicks)与大家分享了“以证据和创新实现纽约减贫(Using Evidence and Innovation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New York City)”的经验。他介绍说,纽约市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为市政府研发、衡量有效的扶贫模型,其中许多创新点都来自于内部需求和公共服务的缺口。然而,创新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卡森指出,背景的变化、时机的把控、领导层对项目的关注以及提供适当的容错空间,都是影响甚至左右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创新的规模化问题,就此指出,既得利益者的态度、资金供应以及政治时机,都是在选择创新规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他建议,通过反复测试、尺度化等手段,打造长期适用的创新模型。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凯教授以“中国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会议讲演。他指出,中国公共服务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在这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创立和发展是主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其一,政府通过放松登记制度解除四类社会组织的准入限制,促进其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其二,政府部门通过转移职能减轻治理负荷、缓减行政压力;其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降低组织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四,社会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得生存必需的合法性、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及更稳定的资金来源。田凯分析认为,推进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以共识互信为制度基础,并且对于运行机制予以进一步完善。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讲师朱莉·威尔逊(Julie Boatright Wilson)的演讲主题是“帮助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儿童: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的创新(Helping Struggling Families and Children:Innovations that Build Formal and Informal Networks of Support)”。她指出,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但是,近30年来的社会变化,使得人们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愈加艰难,因此,如何为孩子和家庭重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支持网络,成为她的团队项目的核心关切。朱莉分别介绍和分析了来自密尔沃基、密苏里、纽约市的典型案例,据此得出结论认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帮助家庭应对时代挑战、重建社会网络,并且创造良好的创新支持环境。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彭莹莹以“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制度化”为题进行了讲演。她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定义、历史渊源和政治基础进行了阐释,分析了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案例。她指出,随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以社区居民议事会为代表,中国各地的基层协商民主都取得了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彭莹莹总结了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路径。

图4:分论坛二发言人

在主题讲演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彼此关注的治理创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解答。

王浦劬教授在闭幕辞中对哈佛大学阿什研究中心对于会议的组织、与会专家的积极支持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表示由衷感谢,并对会议的成果感到欣慰。他表示,这次学术会议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会议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围绕“怎样更好地通过创新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的社会治理”这一主题,与会学者展开了不同维度和领域的深入探讨;第二,主旨发言有较强的问题导向特点,学者提供的论文也具有较强的实证性,由此使得会议交流具有较好的经验基础;第三,问题聚焦型的交流讨论,有助于更好理解政府治理创新的基本内涵、体制机制和技术政策。王浦劬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赛奇教授对于会议圆满举行表示十分高兴,对于与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这次会议有三方面的分享非常值得思考:第一,政府创新需要支持网络的建设;第二,领导层的支持和授权,对创新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第三,特定环境下的经验复制,值得深入思考。赛奇希望采取有效途径,深化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的学术合作,并且对与会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图5、6:与会人员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