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书刊《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第八辑,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期辑刊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刊载了“国家治理范式研究”“国家治理评价”“国家治理中的空间问题研究”“社会治理研究”“国家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有的论文均为首次发表。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是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持编辑和出版的经常性刊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成果的荟萃平台,也是国家治理研究院的学术标志,致力于打造长期稳定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阵地,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助推相关学科发展。
辑刊欢迎同行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具体投稿事宜,见《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第九辑征稿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第九辑征文启事)。
国家治理范式研究
政治沟通范式:以重大政治判断转变为视角
摘 要:党和国家围绕重大政治判断转变而发起的解释工作,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特殊政治沟通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沟通解释帮助干部和群众这两个群体迅速扭转对于全局政治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的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党/国家—干部—群众”的递进式政治沟通模式。以此为视角反思中国政治沟通理论发展,其范式体系的建立应充分注意基本政治前提的约束作用,亦应与其他政治学理论分域构建有逻辑性的理论领域关系。
关键词:政治沟通;范式;重大政治判断;转变;视角
作 者:高鹏程,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徐逸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
摘 要: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缘起于从洋务运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渊源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论》,立足于一元二象性原理,通过“一元”(质)与“多线”(量)之间的辩证关系细化了唯物史观。在实践层面,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对现代化史上的东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进行吸取,在内部构造中兼顾了“统一”与“多样”,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对国际关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国际交往观、全球格局观进行梳理,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在范式层面,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克服了原有现代化范式中机械一元论、二元对立论和多元主义的内在缺陷,对相关分歧进行了辩证,体现了守正创新。一元二象性原理基于20世纪科学革命,推动了范式革命,为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提供了强大的哲学基础。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高度和哲学境界。在该范式下,中国式现代化将发挥重大战略价值:一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一元),通过跨越卡夫丁峡谷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另一方面,继承本来、吸收外来、把握未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多线),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一元多线论现代化范式;一元二象性;跨越卡夫丁峡谷;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 者: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戴子薇,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西方现代化不平等的多维透视
摘 要:不平等已成为当代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它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和全球化等多个维度,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此,必须摒弃单一视角考察的传统思维框架,需要对西方现代化不平等现象进行多维透视。从经济之维看,经济不平等是欧美各国现代化最为严峻和根本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资本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从政治之维 看,不平等导致政治极化浪潮,是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路径的必然产物;从文化之维看,优绩主义思想导致文化教育的不平等;从社会之维看,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其实质是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之间利益冲突的折射;从技术之维看,数字技术与资本的强强联手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从国际关系之维看,出现“逆全球化”趋势,是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层面外溢应的一种回应。
关键词:西方现代化;不平等;多维透视
作 者:姜丽,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国家治理评价
社区发展权视域下弹性治理的评价体系建构与法治应用前景
摘 要:弹性治理的发展意蕴表征于主体资格、行动程式、聚合路径以及功能范畴等诸多方面,为当前社区治理的提质增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未来式发展框架。社区弹性治理的践行机制是以发展为运行半径的,这就需要社区发展权从资格、行为和利益层面为其运行充实基础法理。社区弹性治理评价体系是社区践行社区发展权视域下弹性治理的体系化抓手,其以社区治理的吸纳力和共振力为宏观指标,又分别将吸纳力具象为例外行为的许可性、自治规范的兜底性、新生要素的衔接性、整合结构的立体性等指标,将共振力具象为竞合路径的畅达性、社区主体的法定性、内在能量的转化性等指标,为社区弹性治理效果的量化评价作铺垫。社区弹性治理评价指标与社区法治要素存在着厚植型、错落型与转合型耦合关系,此为助推社区弹性治理评价体系法治化应用的线索。
关键词:弹性治理;社区发展权;发展意蕴;社区法治;评价体系建构
作 者:李长健,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姜瑜,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推进中国公共政策成效评估的全面性:一项基于西方前沿分析框架的启发式研究
摘 要: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福建省三明市贡献了中国医改进程中备受瞩目的地方样本,学术界对医改政策为何成功甚为关注。诚然,衡量政策成效是中外学界的重要使命。其中最前沿的尝试是麦康奈尔的“政策成败”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将通过该框架来解析三明医改的公共政策实践。结果显示,如将有关三明的学术研究纳入麦康奈尔框架的三个维度及其11项细分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学者基于这些指标得出了多样化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案例,我们实证了麦康奈尔分析框架的全面性及其对中国情景的解释力,不但为中国医改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也为中国政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启发性的建议,即将政策过程、政策方案和政策政治纳入政策成效的评估中。
关键词:政策成效评估;政策成功;三明医改;政策过程;政策方案
作 者:杨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邹昀瑾 (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国家治理中的空间问题研究
空间规划中的“国家理性”——基于资本—权力逻辑的内嵌视角
摘 要: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实体或虚体的空间组合,空间的组合结构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城市空间承载着一定区域内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聚集与组合,也体现着最复杂、最深入的空间政治经济关系。文章围绕空间规划的政治属性、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的内在肌理、资本城市化与空间阶级关系的关联、社会主义对城市空间正义的重构等核心问题展开。以空间生产论、空间动因论、空间正义论、空间重构论为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权力关系维系并建构了空间规划的过程,解释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动因及特征、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国家职能与城市阶级结构的内在联系与现实映照。研究结论认为规划的合法性来源于政府的合法性,统治阶级出于对自身权利的控制,经常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对空间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与调整,造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转变,以满足统治阶级空间统治秩序的形成需要。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家理性”;资本—权力;生产—分配;内嵌视角
作 者:刘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办公格局集中与体制变革双驱动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实践为例
摘 要:集中统一管理是实现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办公格局集中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统管机关后勤事务的体制变革是集中统一管理进程中最直观的两次变革。文章以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实践为例,分析总结办公格局集中体制变革是如何推进集中统一管理的。北京经验证实,办公格局集中为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了空间条件,体制变革是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基础。办公格局集中提升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体制变革让集中办公格局的优势得到彰显,故而办公格局集中与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变革需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在双重举措驱动集中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系统思维破解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资产管理为抓手,让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得到展现。
关键词:集中统一管理;机关事务;办公格局集中;体制变革;高质量发展
作 者:张刚生,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讲师;刘轩伯,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评价模型构建与适用研究
摘 要:[目的]构建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评价模型,为政府采纳和发展政务聊天机器人提供指导框架,为评估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标准和测评工具。[方法]基于文献调研和实证案例,构建应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分别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计算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的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选取艾小越政务私聊机器人作为评估对象,对应用评价模型进行适用评析。[结论]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评价模型能够作为测评工具对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作为评价标准对不同地区政务聊天机器人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作为发展蓝本促进政务聊天机器人应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评估的维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各发展阶段之间界限的科学性和清晰度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政务聊天机器人;智能问答;评价;模型
作 者:姚清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黄璜 (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社会治理研究
重构与排斥:易地搬迁人群的市民化脱贫困境
摘 要:依托城镇安置为主的方式,使2016—2020年的易地搬迁脱贫人群需要同时经历脱贫和市民化两个过程。搬迁人群相较于其他脱贫群体,成本增加导致继续务农难以维持而面临生计方式重构,个人空间缩小导致愈加依赖公共资源而面临公共生活重构,交往范围扩大而面临价值体系重构;相较于其他市民化群体,由于贫困的起点和必须面临的重构过程,搬迁群体在城镇中面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被排斥。
关键词:易地搬迁;市民化;贫困治理
作 者:梁贞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展与深化: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研究述评
摘 要:中国社会组织经历了数量上的爆炸式增长,职能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政策倡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2013—2023年十年间社会组织倡导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反思,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间,关于中国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学术共同体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和精细化。下一步,研究应加强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政策倡导行为的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差异和共性;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倡导策略的研究,尤其是探讨多种策略的组合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倡导的制度环境的研究,探讨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制度框架、制度变迁及其动因;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倡导的经济社会基础、微观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倡导效果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组织;政策倡导;制度环境;组织特征
作 者:王穗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田凯(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国家安全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核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核安全治理当然为其重要范畴。治理路径建设是推进核安全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首先对核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从基本理论视阈着手对我国核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法律困境进行分析,借鉴域外美、法两国核安全现代化建设经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核监管实践,建构中国特色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推动公众权利保护与核安全积极映射,完善核安全监管的顶层设计,促使核安全监管机构现代化转型,建设新型核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
关键词:国家安全;核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
作 者:岳树梅,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徐昌登,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