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ENGLISH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地动态

新书发布 || 国家治理研究丛书之《乡规民约与农村社会治理》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丛书”之《乡规民约与农村社会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主要论述古代乡约至当代乡规民约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当代乡规民约的性质,分析乡规民约对于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同时,讨论当前农村乡规民约的实施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本书认为,乡规民约是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习俗和共同约定而共信共行的社会规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乡规民约虽有高低起伏,但始终绵延不绝,并以其自生自发性特征构成了维系民间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的“小传统”。在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乡规民约以其民间性、契约性、公共性三重属性,在提高农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激活社会资本、调解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契约性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正式制度体系与具有非正式制度和深层次文化特征的乡规民约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促进政府治理、农村社会自我调节、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多主体共治的农村治理体系真正有效运转起来,改变单靠“一个声音喊到底、一套模式管到底”的传统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低成本、高效能治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从更深层次而言,乡规民约启示我们从文化的层面思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善治不仅依赖于外在的制度约束,也依赖于内化于心的文化、道德和传统。后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治理的成本、凝聚社会的共识,让社会治理真正运转起来。对乡规民约的发掘和弘扬也正是在文化这个深层面寻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透过乡规民约这一文化传统,我们看到了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可能:在传统性一端,乡规民约始终尊重并依托于村庄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习俗,强调葆养乡土社会的伦理色彩和情感联结;在现代性一端,乡规民约又以其基于村庄成员合意而订立规则的规约属性,指向规则之治、制度之治,并致力于推动乡土社会资本从基于血缘、关系的传统性社会资本向基于规则互信的制度性社会资本转化,推动乡土社会整合从身份性、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因此,可以说,乡规民约是内生于中国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治理资源,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而它在经过了现代化转型之后,亦可以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治理资源。

  当然,当前乡规民约的实施和作用发挥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如何处理好他治与自治的关系。党和政府如何在乡规民约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扮演推动、引导、监督但又不越位包办干涉的角色,从而真正体现国家向村庄社会赋能的意旨,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此外,乡规民约的作用发挥也涉及到几个具体问题,包括:如何对传统的乡规民约进行现代化改造,以使之符合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如何恰当定位乡规民约的规范领域,以使之同国家法、自治章程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如何规范乡规民约的制定主体、程序,以使之真正体现基层民主的意旨;如何保障乡规民约的执行效力,以使之切实作用于乡村社会诸问题。上述这些方面都决定了乡规民约能否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黄晗,湖北宜昌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人员,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讲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研究聚焦于乡村社会治理、环境治理,主持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课题多项,围绕相关主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