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下午,米格代尔教授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暨国家治理论坛第三讲在廖凯原楼341会议室举行,主题为“边界与归属(Boundaries and Belonging)”。华盛顿大学政治系Robert F. Philip讲座教授米格代尔(Joel Migdal)担任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长东担任主持人。
张长东副教授主持讲座
边界对人们的身份给出了关键的定义,“个人边界”也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相当受欢迎的观念。同样,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边界的概念也是学者讨论的重点。但是,不同于对这一概念的传统理解,米格代尔教授试图提出一种新的“边界”理念,并在这次讲座中向我们解释了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社会现象的重要意义。
讲座首先从心理学的研究出发。弗洛伊德认为,个人边界只有在两种非正常情况下才会破裂,即精神失常或者两人相爱。否则,“自我意识(ego)”就会帮助形成完整的人格。此后的心理学研究虽然超越了弗洛伊德的分析模型,但这种对于完整人格的理解依然流行。如“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认为个人必须解决内心的信仰冲突,划清边界,以保持人格的整体性。
米格代尔教授认为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不同的信仰可以同时存在,并在不同的情境下被激活。人格本身并不追求完整,个人事实上生活在多重的群体或安排(figurations)之中,而在不同的群体内,人们对边界的认知也有所差异,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简而言之,人们可以对具有不同边界的不同群体拥有多种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
米格代尔教授发表演讲
米格代尔教授接下来对于“边界”的概念进行了具体探讨。第一种边界是领土边界,由主权者划定,用以区分权力分配和制定规则的范围。对国家边界的认定是现代国际体系运行的基础。第二种边界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构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鸿沟。这两种对于边界理论化的解释也成为探究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规范性基础。集体意识不仅由个人的边界产生,而且涉及到群体间的互动。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工具性的,而且还构成了某些意义的边界(boundaries of meaning)。米格代尔教授举例说明了,对于国家而言,某些行为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更为明晰,有些则刻意模糊了这种边界。
社会建构的边界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强弱可能因为边界的清晰程度而有所差异。小到家庭,大到民族,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需要特定的机制发挥作用以完成这种社会建构。米格代尔教授提出了两种机制:一是“心理地图(mental map)”,即个体构建(frame)周边世界的工具,个体的互动创造出某种“集体性”。二是“心理检验点(mental checkpoints)”,意指那些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关键性特征。
米格代尔教授在总结部分归纳了本次讲座的五个要点:一,人们处于持续的认知失调状态;二,不存在完整的人格身份;三,存在多重的群体,也即多重的归属感;四,群体特征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五,在边界建构的过程中,存在和国家竞争的行为体,所有声称建构一元、排他且网罗一切的归属感的国家行为都是存疑的。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米格代尔教授就听众提出的关于超国家组织、社交媒体兴起与边界的关系、归属与认同的关系、人权与国家边界等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讲座的最后,张长东副教授代表学院和国家治理研究院对米格代尔教授到访北大及其四场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
讲座现场